(一)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二)归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四)归因偏差及其克服 :常见的偏差: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归因偏差的克服:1、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2、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3、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一)所谓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二)观察别人的行为与观察自己的行为的区别:
1、观察自己行为时所掌握的信息要比观察别人时更多2、对自己行为的知觉比知觉别人的行为更熟悉3、在自我知觉时,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而在知觉别人时自己是观察者,别人是被观察者。
(三)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1、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2、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
(一)自我意识: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自我意识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一)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1、自我意识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2、但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对自我知觉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二) 自我管理的内容: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即自我心理保健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行为管理。
(三) 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关系):1、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2、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3、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
(一)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二)价值观的分类及特点: 1、阿尔波特:(1)理论的:强调通过理论性的批判的方法探求真(2)经济的:强调功用性的实用性(3)惟美的:强调形式与和谐(4)社会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信任(5)政治的: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6)宗教的: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了解宇宙本身。
2、格雷夫斯:(1)反应型(2)宗法型(3)自我中心型(4)坚持己见型(5)玩弄权术型(6社交中心型(7存在主义型
(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1、价值观的作用是指价值观对于指导个人的价值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和态度的功能。2、价值观的作用可分为四种:(1)动力作用;(2)标准作用[核心];(3)定向作用;(4)定向作用3、价值观的应用: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体组织的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社会形象等方面。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1、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2、态度的构成:认知要素;评价要素;情感要素;意向要素3、四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
(1)认识是态度的基础(2)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3)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态度的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稳定性;系统性;
(三)态度的作用: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2、态度对学习的影响(1)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2)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3、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2、团体因素3、态度系统特征因素4、个体人格因素
(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1、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勒温)2、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费斯汀格)消除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1)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1、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阶段)
2、学习理论及应用:包括了三方面的观点:(1)经典条件反向的观点(2)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3)社会学习的观点
3、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及应用:1.海德的平衡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和评价之间趋向于一种的压力,强调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比起海德的平衡理论来,更注重个体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认知的平衡。3.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中,看重一个人是否参与态度的形成过程,从而会在改变别人态度时取得不同的成效。4.沟通改变态度理论中,强调了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一些媒介的影响个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