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 本章高频考点
学习要求:该模块的知识点的考核主要是以主观题为主,对于各章的高频考点的,必须熟记于
心,且基本能默写出来。
章节 | 重要考点 | 出题方式 | 历年考题 |
第一节 | 行为与动机 | 选择 | 1110选、1210选 |
第二节 | 需要 | 简答 | 1201简 |
第三节 | 激励理论 | 选择、论述、简答、案例 | 1201选、1210论、1301简、1301案 |
历年真题中,0804选、1004简、1110论等符号代表该知识点在历年考题中出现的频率及出题方式。0804选 代表该考点在2008年04月考期中出过单项或多项选择等低分值题,1004简、1110论分别代表2010年04月考期 出过简答、2011年10月考期出过论述题等高分值题。 |
一、 行为与动机 P119
1.行为的概念:人类行为从广义来说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
(含心理反应与外部动作反应)。从狭义来看仅指外显性的 行为活动、动作或 操作方 式。
2.行为的模型:
(1) 华 生的 极端行为主义模型:S→R S: 刺激; R: 反应;
(2) 托尔曼的 新行为主义模型: B=f(A·S)B: 行 为 ;S: 刺激; A: 遗传、年龄特
征和经验。
(3) 勒温的 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f(P·E) P: 个体的个性
(包括性格、气质、需要、动机、价值观等) E: 个体所处的组织环境(包括担
角色,所处的组织或团体的气氛、规章制度、文化等);
(4) 综合: S (刺激) → 0(个体) →R (反应)
3.人类行为的特点:(1)自觉性与主动性; (2)因果性;(3)且的性;(4)稳定性与可塑 性;(5)个别差异性 与共同性。 (1110多选)
4.动机的含义:动机是指引 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 目标的内部心理
过程和内部动力。 (1110单)
5. 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目的即指人的行为所要达到的方向目标和预期结果,
二、 目标设置与目标管理
1.目标应具备的属性:①目标的具体性;②员工对目标设置的参与性;③目标实施过
程的及时反馈性;④目标的竞争性;⑤目标的困难性;⑥目标的可接受性;
2.现代目标管理的属性:①目标的清晰性与战略性、② 整体性与系统性 (子、母目标
系统)、③层次性与协调一致性、④ 科学性与创造性等属性。 (1210多)
3.目标管理中,会影响目标与绩效的关系的因素: ①目标承诺;②适当的自我效能感; ③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需 要P123(120 简)与激励
1.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 是满足和维持个体与社会
生存、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
2.需要具体特征:
(1)需要内容与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需要与个体生存发展的相关性。
(3)人类需要的共性与个别差异性。
(4)人类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3.激励的含义:激励是指激发鼓励,调 动人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是一种 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对人的行为起加强、激 发和推动作用,并且引导人 的行为导向目标。
4.需要、激励与管理策略: 从对激励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 的开端,而需要的满足则是激励过程的完成。可见, 需 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 础和动力源泉;激 励与动机是同义词,是行为的动力系统;管理乃 是控制和驾 驭人 的动力系统及人的行为的手 段、方 法和策略。三者在人类的行为 活动中统一起来,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5.激励的原则
(1)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2)因人而异的原则。(3)奖 惩幅度大小适宜原则。 (4)公平性与效益结合的原则。 (5)奖励的导向性原则。
四 、激励理论 P127
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把需要作为研究的基础,着重研究激发动机的因
素即人的需要的内 容、类型、 结 构、特 征及其动力作用的理论。
2.主要理论
(1) 美 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开创者,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
性的理论》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 (1201单)
(2) 美 国耶鲁大学的教授奥德弗的“生 存、关 系、成 长”(ERG) 需要理论 P129
ERG 理论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作了修正, 我 国学者余凯成 (2001)总结了ERG 理论 的三大规律:
① 愿望加强律: 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渴望就越大。
②满足前进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越多的满足,则该需要的重要性就越差,满足
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就越大。
③ 受挫回归律:当较高层次的需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
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求就越大。
(3) 赫茨伯格的 双因素理论P129-P130(1301 单、 1201单)
(4)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领会)P130-P132(1301 单、1201单)
麦克莱兰将人的高级需要分为权力需要、归属需要、成就需要,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 3.过程型激励理论: 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 (即动机的形成的过程) 进行研究。
主要理论有:
(1)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 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1301单) M=f(E·V)
(2) 豪斯的综合激励理论: P133
激励力量=工作任务的内在激励+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任务完成成果的奖酬激励 M=Vit+Eia(Via+Z Eej·Vej)i=1
(3)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应用) P135-P136 (1301案例)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与认知失调的基础上,于20 世纪60年代提出来。
4.行为矫正理论—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P136-P138
(1)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
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1201单)
(2)强化管理的实际应用,关键在于如何使强化机制有效协调运转并产生整体效应。
应注意: (1210论、1301简、论述题适当展开)
①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 ② 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③注意强化的
时效性。④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⑤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
> 考点拾搬
4 学习要求:该模块的知识点考核主要是以客观题为主,因此我们只需要对其有印象即可,在选
择中能将其正确选择。
1.20世纪60年代, 爱德温·洛克提 出了目标设置理论。
2.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出版 了《管理的实践》、《管理效果》、
《有效的管理者》 等著作,提出了“目标管理”概念。
3.强 化是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4.强化的基本方式与种 类 :正强化;负强化;惩 罚: 消退。
5. 强 化是指某个刺激对 有机体某种行为反应之间联系的增强作用或减弱作用
6.强化的公式如下:刺激 (S)- 反应(R)- 奖惩(正负强化)-导致行为的增强或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