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自考报名学习一网通办!
今天是:2025/06/08 星期日 14:05
自考题库
自考课堂
自考教材
自考视频
联系我们:138888888888
距2025年6月报名时间还有 :
距2025年10月月考试时间还有:
自考学习
自考资讯
自考专业
自考答疑
自考热点
山东自考报名系统
自考成绩查询
自考成绩查询
自考成绩查询
各市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考学习 >> 学习资料 >>
00163管理心理学【考点分析】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00163管理心理学【考点分析】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  本章高频考点

学习要求:该模块的知识点的考核主要是以主观题为主,对于各章的高频考点的,必须熟记于

心,且基本能默写出来。

 

章节

重要考点

出题方式

历年考题

第一节

一般知觉

选择题

1201选、1210选、1110选

第二节

社会知觉

选择题

1201选、1301选、1110选

第三节

归因

选择题、论述题

1110论、1210选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选择题

1110选、1301选、1201选

第五节

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论述题

1201论

历年真题中,0804选、1004简、1110论等符号代表该知识点在历年考题中出现的频率及出题方式。0804 选代表该考点在2008年04月考期中出过单项或多项选择等低分值题,1004简、1110论分别代表2010年04月 考期出过简答、2011年10月考期出过论述题等高分值题。

 

 

一、一般知觉  P80

1.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整体反映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

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  (1201单)

2.知觉的分类:  (1210多)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同, 可将知觉分为对人的知觉对物的知觉

(1)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空间特性空间关系的认识。

①对物体 的知觉。②物体的方向位置  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③物体平面形状

特性的知觉。④三维空间物体的  知觉(也称立体知觉)。 (2) 运动知觉:(1201多)

运动知觉的种类有:   ②似动;③诱动;④自动;⑤运动后效应

(3)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 (即事物运动的速度、节奏、延续

和顺序特性,以及对时间的分辨、确认、估量、预测)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

感觉  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1110单)

3.知觉的基本特性P84:

(1) 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

特性。 (1110单)

(2) 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知觉到,只能根

据需要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


(3)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 下来,而是

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它做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并用词

标志出来( )。  (1301单)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 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该对象的 保持相

 

 

二、社会知觉 P86

1.社会知觉的概念:是指 对社会环境中有关    特性的 。社会 知觉不仅包括对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要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

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

2.社会知觉的种类P86-P88(1301)

(1)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是指通过他人  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他人的

   等内心世界的  (1110单)

(2)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 

(3)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规范的 。社会角色在  管理过程中有规范人的角色意识与行为,协调入际关系,指导人的行为互动,以 有利于领导者与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多种重要

功能。

人们对角色行为的辨认往往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而角色行为规范标准的选择一般包

 

①情绪和情感标准。如认为外交官应当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形于色;    

感情丰富“喜形于色”(1201单)

②动机标准。如商人追求利润,  生救死扶

③社会地位标准。如视父亲为一家之主。

④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标准。如政治家应为民谋福利,服务人员应热情、耐心、周到。

⑤个性心理特征标准。

(4)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三、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P89

1.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观察者  他人和自己  行为进行分析、      

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  方式与过程 (1210单)

2.归因的理论模式 P89-P91

(1) 海德归因模式: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 心理学家 1958年提出的,是从关于 社会知觉的人际关系认知理论发展而来的。海德把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 (内因)

环境因素 (外因)两种。还提出了共变、排除这两条解释归因的原则。


(2) 维纳归因模式:   心理学家 的研究认为,在现实中,根据内因与外因、稳 定与不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 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常作如下4种归

因:①归努力或努力的程度②归因能力的大小③归因工作(学习) 任务难易

程度 因个人运气与机会好坏程度

3.归因偏差与归因偏差的克服  (1110论) P91

(1) 常见的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认知性归因偏差;动机性归因偏差;④其他归因偏差。 (2) 归因偏差的克服:

①通过归因训练, 某种归因技能,形成   归因风格 (即长期归因过程中形 成的比较稳定的、积极有效的归因倾向)。

②要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  是外部归因的偏 ,以 他们的  动机和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

③要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  可以控制的因素(努力)来归因,少从内部的、 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能力)来归因,克服成员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太低、自  信心不足的偏差,   们的成就动机 自我效能感 他们的自信心继续

努力的行为  改进工作与提高工作绩效

④通过观察 学习的方法,即    其他成员正确归因、改进行为并取得成功的

典型实例 (包括文字、图片与影视材料等),使大家效仿  学习正确有效的归因方

式与行为, 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四、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与效应主要有: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 P93:

( 1 )   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也称“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

 近因效应即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1201单)

2.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印象扩散效应、哈罗效应) (   )P93-P94

(1)概念: 晕轮效应  自然现象指在刮风的前一天夜里,在月亮周围出现的大

光环(也称月晕效应)。晕轮效应也是 一种社会认知偏差现象,指在人际知觉中

形成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主观印象 (1210单)

3.心理定势现象 (   ) P9 4   (1110 多、1301单)

(1)概念: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常受以往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知不觉的心

理活动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 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对某一个人

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是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现象 社会刻板印象 4.制约现象P94-P95


(1)概念:制约现象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条件反射效应 5.其他影响因素(识记) P95

(1)  对社会知觉起重要影响的因素还有线索偏差迷信心理情绪效应投射作用

积极性偏差后视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名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 ( 1 1 1 0  ) 

 

五、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P97(1201   )

为防止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干扰以及克服社会知觉的障碍,还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1.要 意通过社会化与再社会化途径,在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中, 正确认识自我、认

识他人认识与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与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以促进自我健康成长与

发展。

2.应通过强化方式捕捉  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例如,“聪明品质”“热情助人者” 有积极意义,而对“冷酷无情的盗贼”或“虚假热情的骗子”是消极意义);注意显

著信息(如“身残心不残”、“人穷志不短”)的作用,以及克服“负面信息效应

(印象形成中消极信息作用大于积极信息)的影响。

3.应通过对信息的正确类化 (以一 定的信息标准将人的特征归类)、 运用图式 (即经 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的认知系统)、 信息分化信息对比以及

 等方式,来     息的 。从而,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社会认知

4.应通过“登门槛”  (   先小后大要求的得寸进尺策略)、 “门面” 

(即提出“先大后小”要求的讨价还价策略)和 出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

现、施惠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  致性

5.还要克服负面情绪的干扰,注意情绪的调节与控制,用   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及信 息整合法则如平均整合法则(即将好印象和坏印象加起来,再取平均数形成总体的 印象)、叠加整合法则(即将好印象和坏印象叠加在一起形成总体印象)、加权平均 整合法则(即对极重要或次要的品质印象予以不同的加权比例,再取平均数,形成总 体印象)等, 纠正信息的非理性化负面情绪的干扰以及社会认知和信念的  作用:和琼斯提出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现、施惠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

认知印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



点赞(0) 打赏
山东自考工具
自考报名系统
自考成绩查询
自考助学报名入口
热点资讯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关于我们- 公示公告- 法律声明- 规章制度- 法规政策- 联系我们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 打击利用恶意投诉非法牟利自律公约 | 网络诚信自律承诺书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 | 山东自考通网投诉:010-86200101
鲁ICP备2025139970号| ICP备案 | 鲁公网安备11010802043785号 版权所有: 鲁润(山东)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3 - 2028 HX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