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 本章高频考点
学习要求:该模块的知识点的考核主要是以主观题为主,对于各章的高频考点的,必须熟记于
心,且基本能默写出来。
章节 | 重要考点 | 出题方式 | 历年考题 |
第一节 | 一般知觉 | 选择题 | 1201选、1210选、1110选 |
第二节 | 社会知觉 | 选择题 | 1201选、1301选、1110选 |
第三节 | 归因 | 选择题、论述题 | 1110论、1210选 |
第四节 |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 选择题 | 1110选、1301选、1201选 |
第五节 | 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 论述题 | 1201论 |
历年真题中,0804选、1004简、1110论等符号代表该知识点在历年考题中出现的频率及出题方式。0804 选代表该考点在2008年04月考期中出过单项或多项选择等低分值题,1004简、1110论分别代表2010年04月 考期出过简答、2011年10月考期出过论述题等高分值题。 |
一、一般知觉 P80
1.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反映。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
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 础。 (1201单)
2.知觉的分类: (1210多)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同, 可将知觉分为对人的知觉和对物的知觉。
(1)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①对物体大 小的知觉。②物体的方向位置与 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③物体平面形状
特性的知觉。④三维空间物体的深 度与距 离知觉(也称立体知觉)。 (2) 运动知觉:(1201多)
运动知觉的种类有:① 真 动 ;②似动;③诱动;④自动;⑤运动后效应。
(3)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 (即事物运动的速度、节奏、延续
和顺序特性,以及对时间的分辨、确认、估量、预测)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
感觉、听 觉、视 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1110单)
3.知觉的基本特性P84:
(1) 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
特性。 (1110单)
(2) 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知觉到,只能根
据需要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
(3)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 记下来,而是
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它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并用词
标志出来(命 名)。 (1301单)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 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 对该对象的知 觉保持相
对不 变。
二、社会知觉 P86
1.社会知觉的概念:是指主 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 人、团 体和 组 织特性的知 觉。社会 知觉不仅包括对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要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
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
2.社会知觉的种类P86-P88(1301)
(1)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是指通过他人的 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他人的
动 机、情 感、意 图等内心世界的认 识。 (1110单)
(2)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 识
(3)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 觉。社会角色在 管理过程中有规范人的角色意识与行为,协调入际关系,指导人的行为互动,以 及有利于领导者与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多种重要
功能。
人们对角色行为的辨认往往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而角色行为规范标准的选择一般包
括 :
①情绪和情感标准。如认为外交官应当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形于色”; 演 员 则 应
感情丰富“喜形于色”。(1201单)
②动机标准。如商人追求利润, 医 生救死扶伤。
③社会地位标准。如视父亲为一家之主。
④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标准。如政治家应为民谋福利,服务人员应热情、耐心、周到。
⑤个性心理特征标准。
(4)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三、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P89
1.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观察者对 他人和自己的 行为进行分析、 解 释、预 测和 判 断,
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 方式与过程。 (1210单)
2.归因的理论模式 P89-P91
(1) 海德归因模式: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 国心理学家海 德在1958年提出的,是从关于 社会知觉的人际关系认知理论发展而来的。海德把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 (内因)
和环境因素 (外因)两种。还提出了共变、排除这两条解释归因的原则。
(2) 维纳归因模式: 美 国 心理学家维 纳的研究认为,在现实中,根据内因与外因、稳 定与不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 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常作如下4种归
因:①归因努力或努力的程度;②归因能力的大小;③归因工作(学习) 任务难易
程度;④ 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好坏程度。
3.归因偏差与归因偏差的克服 (1110论) P91
(1) 常见的归因偏差:
①基本归因错误;②认知性归因偏差;③动机性归因偏差;④其他归因偏差。 (2) 归因偏差的克服:
①通过归因训练,掌 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积 极的 归因风格 (即长期归因过程中形 成的比较稳定的、积极有效的归因倾向)。
②要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 服总 是外部归因的偏差 ,以提 高他们的成 就 动机和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
③要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 可以控制的因素(努力)来归因,少从内部的、 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能力)来归因,克服成员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太低、自 信心不足的偏差, 提 高他 们的成就动机与 自我效能感,增 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
努力的行为,来 改进工作与提高工作绩效。
④通过观察 学习的方法,即学 习与 观 察其他成员正确归因、改进行为并取得成功的
典型实例 (包括文字、图片与影视材料等),使大家效仿与 学习正确有效的归因方
式与行为, 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四、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与效应主要有: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P93:
( 1 ) 概 念 :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也称“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
象 。近因效应即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 鲜 明
更 大。(1201单)
2.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印象扩散效应、哈罗效应) ( 识 记 )P93-P94
(1)概念: 晕轮效应是 一 种自然现象,指在刮风的前一天夜里,在月亮周围出现的大
光环(也称月晕效应)。晕轮效应也是 一种社会认知偏差现象,指在人际知觉中
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 主观印象。 (1210单)
3.心理定势现象 ( 识 记 ) P9 4 (1110 多、1301单)
(1)概念: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常受以往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知不觉的心
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 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对某一个人
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是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现象,也 称社会刻板印象。 4.制约现象P94-P95
(1)概念:制约现象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的条件反射效应。 5.其他影响因素(识记) P95
(1) 对社会知觉起重要影响的因素还有线索偏差、迷信心理、情绪效应、投射作用、
积极性偏差、后视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名人效应与 自己人效应等 ( 1 1 1 0 单 ) 。
五、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P97(1201 论 )
为防止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干扰以及克服社会知觉的障碍,还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1.要 注意通过社会化与再社会化途径,在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中, 正确认识自我、认
识他人、认识与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与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以促进自我健康成长与
发展。
2.应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 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例如,“聪明品质”对“热情助人者” 有积极意义,而对“冷酷无情的盗贼”或“虚假热情的骗子”是消极意义);注意显
著信息(如“身残心不残”、“人穷志不短”)的作用,以及克服“负面信息效应”
(印象形成中消极信息作用大于积极信息)的影响。
3.应通过对信息的正确类化 (以一 定的信息标准将人的特征归类)、 运用图式 (即经 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的认知系统)、 信息分化、信息对比,以及
实 证等方式,来印 证与 鉴 别信 息的真 伪。从而,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形 成 正确
的 社会认知。
4.应通过“登门槛”效 应 ( 即 提 出“先小后大”要求的得寸进尺策略)、 “门面”效 应
(即提出“先大后小”要求的讨价还价策略)和琼 斯提出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
现、施惠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效 性与一 致性。
5.还要克服负面情绪的干扰,注意情绪的调节与控制,用理 智与 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及信 息整合法则,如平均整合法则(即将好印象和坏印象加起来,再取平均数形成总体的 印象)、叠加整合法则(即将好印象和坏印象叠加在一起形成总体印象)、加权平均 整合法则(即对极重要或次要的品质印象予以不同的加权比例,再取平均数,形成总 体印象)等, 来纠正信息的非理性化与负面情绪的干扰,以及社会认知和信念的偏 差。 作用:和琼斯提出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现、施惠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
认知印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