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年10月00163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七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
一、团体、工作团队与工作团队 P153:
1.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
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2.团体的主要特征是: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②
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
“我们同属一个群体”的感受。
3.工作团体是通过成员相互作用,来共享信息做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其
绩效仅仅是每个成员个人贡献的总和
4.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调作用,其团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结果使团队绩效
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5.工作团体与工作团队的区别:①在目标上,前者是信息共享强调个人目标,后者是团队绩效与团
体目标;②相互协调性上,前者差,后者高度协调;③责任上,前者强调个体化责任,后者有个体
化与团队两种责任;④技能上,前者是随机与不同的,后者是相互补充的技能。
6.团体存在的条件:①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②为了实现团体目标,团体必须有共同遵守的规范
和规则;③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团体有一定的结构;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
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等。
7.的发展阶段:初步形成阶段(理解目标,开发实施过程)、震荡阶段(矛盾逐渐显现)、规范阶
段(分享信息,接受不同选择、积极进行一些需要妥协的决策)、运行阶段(熟练并有效地达到目
标)、体整阶段(工作行为结束后的休整期)。
二、团体的种类 P154:
1.正式团体是由组织正式设立并有明文规定的团体。
13 / 21
2.非正式团体形成的原因:①价值观念的一致性。②利益的一致性。③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一致
性。④相似的经历和背景。
3.假设团体也叫“统计团体”、“样本团体”这是为了进行某项研究而划分出来的个体彼此没有实
际接触的团体。
4.实际团体是指实际存在的、团体成员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团体,包括大团体或小团体、正式
团体或非正式团体、工作团体(指令式、任务型)或工作团队(质量圈与质量小组式的解决问题型、
独立自主与民主和谐式的自我管理型、任务攻坚项目管理与委员会式的多功能型)等。
5.固定性团体是长期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如生产班组、工段或车间、学校班级等,其
组织形态、团体结构相对稳定,一般多指正式团体
6.临时性团体指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团体,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宣告结束,团体自行解散。
7.工作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团队、自我管理团队、交叉功能团队、虚拟团队。
三、团体的功能 P156:
1.对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团体与组织的决策,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
团体对组织来说最重要的功能。
2.对个体的作用:(1)满足成员的安全需要;(2)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3)满足成
员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增强成员的信心和力量。
3.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作用):(1)社会助长效应(2)社会标准化倾向(3)社会顾虑倾向(4)社会惰
化现象(5)极化现象与责任扩散效应(6)从众行为倾向。
四、团体的凝聚力 P158:
1.含义: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
的程度和力量。
2.高凝聚力团体特征:①有良好的团体气氛②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③团体成员有较强的集体主
义精神与责任意识④团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等集体主义的情感
3.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1)领导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2)团体的同质性对凝聚力的影响
(3)外部的压力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4)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5)团体成
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等团队精神和情感对凝聚力的影响(6)团体的规模、规范与风气对
凝聚力的影响(7)其他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4.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如果团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成正
相关;反之,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成负相关。
五、团体的士气 P161:是指士气的本意即指军队作战时的集体战斗精神。其含义延伸到现代企业和
组织的管理之中,表示团体的工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团队精神。
六、团体规范与团体压力 P163:
1.团体规范是指团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
2.团体行为规范的类型主要有:①团体绩效规范;②团体形象规范;③社交约定规范是非正式场合
的交往、礼仪与行为规定;④资源分配规范。
3.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很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如人们常见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随大流等,
都蕴涵了从众心理的因素。社会心理学家把个人心理与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团体中大多数人心理与行
为的影响,而保持与多数人一致的倾向称为从众心理或行为。
七、意见沟通 P166:
1.意见沟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
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14 / 21
2.意见沟通的程序:意见沟通的程序是由六种基本要素构成的:
(1)信息发出者(2)信息编码(3)信息传播通道(4)信息接收者(5)译码即接收者依据过去的
经验对信息解释,将编码信息还原(6)收信者的反应
3.意见沟通的作用:(1)为团体提供方向、资料等外部环境信息(2)提供内部信息(3)领导者
与被领导者、企业与相关利益者增进了解的工具(4)调节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与士气,加强文化
建设的手段(5)促进企业改革与推行某项决策的有效执行
八、意见沟通的方式和种类 P169:
1.从组织层次的观点分为:个人与个人的沟通、团体与个人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2.从信息沟通是否反馈看可分: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3.从组织结构和流动方向上讲有:上向、下向、平行沟通的三种方式;
4.从沟通范围来分有:内部与外部沟通
5.依据沟通工具来划分: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九、意见沟通网络 P171:
1.沟通网络 P17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沟通通道组成的结构形式称沟通网络。
2.正式沟通网络形式:正式的意见沟通网络可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链式、环式、全渠道式(最
好的)、轮式、Y 式等
3.非正式沟通网络形式:通过非正式渠道如小道得到的消息。
十、意见沟通障碍 P174:
1.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2.态度、观点、信念和思想感情造成的意见沟通障
碍;3.人的气质性格个性差异与隐性心理冲突引起意见沟通的障碍;4.隐性心理冲突引起的意见沟
通障碍;5.其他。
十一、团体的人机关系 P176:
1.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与成分包括交往中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要素。
2.人际关系的类型:
(1)根据交往关系范围可以划分为:①个人之间的关系②个人与团体的关系③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等。
(2)按交往关系存续的时间可分为:①长期关系; ②临时关系等。
(3)根据人际交往需要不同舒兹把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①包容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②控制需
要引起的人际关系。③情感型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
(4)根据交往双方的相互关系状况,家霍尼又将团体人际关系分为:①逊顺型②进取型③疏离型。
(5)我国学者经过修正又分为:①合作型。②竞争型。③分散型。
(6)根据分工不同,团体人际关系类型中还有领导成员之间,以及领导者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3.人际关系的模型:李雷的刺激--反应模型;柏恩的 PAC 分析模型。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2)相似性与同质(3)需要、性格、气质的
互补作(4)能力与专长(5)仪表
5.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1)文化因素障碍;(2)社会因素障碍;(3)个体因素障碍;(4)团体与组织
结构因素障碍
6.改善人际关系的原则:(1)交互与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或功利)原则(3)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
(4)情境控制与联结原则。
十二、团体决策 P188:
1.团体决策是指企业中的重大问题,在领导者的主持下,通过集体讨论作出最佳选择与决定的过程。
15 / 21
2.团体决策的过程:(1)提出问题,识别问题,明确决策的目标。(2)问题的诊断阶段,也是发现、
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过程。(3)动作选择过程。(4)实施方案并进行追踪决策,这是最末
一道程序。
3.决策的基本原则;①决策目标明确的原则;②信息情报准确、充分的原则;③多种决策方案中进
行优选的原则;④可行性论证原则(有效性、可能性、重要性);⑤行动反馈原则等。
4.团体决策方法:①缺少反应,即只面向一个或几个成员建议的解决办法;②独裁法则,领导宣布
决定;③少数法则,少数有专业知识的人,有更多发言权“强行通过”的决策;④多数法则,投票
表决法,多数(超过半数)赞成通过;⑤一致法则,是基本一致通过的法则;⑥完全一致,即全体
通过的法则,也称一票否决方法等。
十三、决策的类型 P190:
1.根据决策目标的战略地位,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战略性决策是一种带全局性质和整
体目标的非程序化的决策);
2.根据问题的性质,可分为确定型、非确定型、竞争型决策;
3.西蒙把决策分为:程序性和非程序性决策;
4.根据决策的价值取向可分稳妥性与冒险性决策等。
十四、非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准则 P193:
1.可能达到最高回收额的“极大化最高准则”,即“大中取大”的赫威斯决策准则。
2.可能达到最低回收额的“极大化最低准则”,即“小中取大”的瓦尔德决策准则。
3.可能引起决策者避免最大遗憾回收额的“极小化最高准则”,即萨凡奇决策准则。
4.机会均等准则。
十五、团体决策利弊分析:
1.团体决策中的优点:①集思广益,决策的信息完整全面;②集体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法,激发想
象力、创造性,决策的思路与观点多样;③能够增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积极认同的价值观念,提高
员工的民主意识、对决策的认可、执行力与工作热情;④团体决策能够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水平,大
大提高决策的质量;⑤增加成员对决策的了解和信任,大大提高对决策接受性水平等。
2.团体决策存在的问题:(l)团体决策的冒险迁移与保守倾向。冒险和保守是两种极端倾向,对团
体决策都是不利的。造成这两种极端倾向可能有以下的原因:①责任扩散的影响。②受团体领导者
的影响。③团体中多数人的偏爱与从众心理的作用。④受冒险和保守价值估计的影响。(2)团体思
维(小团体意识)。团体思维即指小团体意识,是指在凝聚力很高的团体里,团体成员追求一致性
的期望很高,压制了个人的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阻碍了不同意见的发表,因而造成错误的决策。
十六、竞争、合作的含义 P197:
1.竞争是指团体中个人与他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相互争胜,力争压
倒对方取得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
2.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
同导向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
十七、团体冲突 P201:
1. 团体冲突一般指人们知觉到的团体内部或团体之间目标不一致与意见相互分歧而言。
2.冲突过程:冲突来源及潜在冲突、知觉与感受冲突、内隐及外显冲突行为、干预措施与解决冲突
的方式、冲突结果等阶段
3.个人自身心理与行为上的冲突有以下形式与原因:
①双趋式冲突,即指一个人想同时达到两个都喜欢的目标,但又不可兼得,只能取一个舍一个,造
成左右为难的冲突形式;
16 / 21
②双避式冲突,即指一个人想同时回避两个都不喜欢的目标,而又不得不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时所产
生的心理冲突;
③趋避式冲突,即指一个人想接近某一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该目标,不可兼顾,造成“进退维谷”
的冲突形式;
④双重或多重趋避式冲突,即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取舍时,处在四选一的矛盾状况时,
便出现双重趋避式冲突。
4.团体冲突中几种变异心理分析:(1)任务结构中的变异心理。(2)角色地位冲突中的变异心理。 (3)
利益分配冲突中的变异心理。(5)管理压力冲突中的变异心理。
5.管理心理学家们对解决团体冲突提出了如下有效的原则:
(1)提倡和谐发展,引入竞争制,发展建设性冲突,消除破坏性冲突(2)提倡民主,鼓励员工发
表不同意见(3)增加信息沟通,提倡意见交流,增加透明度,减少隔阂(4)健全 EAP 系统
6.解决冲突的具体方法:①协商谈判法(即求同存异法);②寻找外援法或仲裁调解法;③权力、
权威法;④拖延与回避法,延缓解决问题,避免直接冲突;⑤其他,如合并与兼并法、转移目标法、
教育与认知重构法、调整政策或策略方法、解体与重组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