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考备考2025年10月管理心理学00163考前重点串讲第三章认知的个休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休差异与管理
一、知觉的概念 P80: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分类 P80-P83
1.空间知觉:大小、位置与空间、平面形状特性、深度与距离
(1)形状知觉的组织构图原则: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有:①接近性
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图
形,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被看成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省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
向的原则,有共同特性或线条朝向一致的图形。
(2)深度知觉的单眼与双眼线索 P81-P82:
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明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
⑦纹理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辐合。②双眼视差。
2.运动知觉: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P83 书本上的例子)
3.时间知觉:参考标志: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人造计时工具;生物
钟现象。
三、知觉的整体性 P84:
5 / 21
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四、影响知觉(种类与特性)的因素:
1.主观因素:(1)兴趣差异;(2)态度;(3)需要和动机;(4)过去经验(5)心理定势
2.客观因素:(1)刺激物强度;(2)活动性刺激物;(3)活动性刺激物;(4)对象和背景的对
比差异;(5)知觉情景。
五、社会知觉的概念 P86:
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S.Woodworth)于1934年提出来的。后来社会心理学
家们把人对“社会客体”的知觉过程称为社会知觉。
六、社会知觉的种类 P86:
1.对他人的知觉: 指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的认识。
(1)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②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标准和个性心理特征。
2.自我知觉:指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识。
3.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其种类包括自我角色知觉、
他人角色知觉和角色规范的知觉。(1)角色知觉的过程: ①角色认知与角色期望结合,发现寻找
自己的角色;②角色行为与角色评价结合,据此调整并坚信角色行为成功;③角色意识与角色确立,
并能成功扮演各种角色。(2)角色知觉的标准:①情绪和情感标准。②动机标准③社会地位标准。
④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标准。⑤个性心理特征标准。(3)影响因素:①“角色期望效应”;②“角
色定势与刻板效应”;③“角色冲突处理”;④“角色负担与压力”。
4.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1)
影响因素:①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如何;②主体本身的特点;③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认识。
七、归因 P89:
1.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
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
2.归因的内容:①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②社会推论问题研究;③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
3.归因的理论模式:(1)海德归因理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2)维纳归因理论:努力与否、能
力大小、任务难易、个人运气(3)凯利归因理论 :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
八、归因偏差与归因偏差的克服 P91:
1.常见的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2)认知性归因偏差;(3)动机性归因偏差:①自利性偏差②
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4)其他归因偏差:①性别的归因偏差。②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③人
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2.归因偏差的克服:(1)通过归因训练,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即长期归因过
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积极有效的归因倾向;(2)要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外
部归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和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3)要引导成员多从内
在的、不稳定与可以控制的因素(努力)来归因,少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能力)
来归因,克服成员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太低、自信心不足的偏差,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努力的行为;(4)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即学习与观察其他成员正确归因、
改进行为并取得成功的典型实例。
九、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与效应主要有 P93: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概念: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也称“先人为主”效应或第
一印象。近因效应即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
6 / 21
2.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印象扩散效应、哈罗效应):(也称月晕效应)晕轮效应也是一种社会
认知偏差现象,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3.心理定势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常受以往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知不觉的心理活动
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
印象是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现象,也称社会刻板印象。
4.制约现象:制约现象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条件反射效应。
5.其他影响因素:对社会知觉起重要影响的因素还有线索偏差、迷信心理、情绪效应、投射作用、
积极性偏差、后视偏差、自我中心偏差、名人效应与自己人效应等。
十、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P87:
1.社会知觉的应用:(1)影响人事任用与面试(2)影响绩效评估(3)影响对职工努力程度的评估
(4)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2. 社会知觉印象整合与管理:
为防止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干扰以及克服社会知觉的障碍,还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首先,要注意通过社会化与再社会化途径,在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中,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认识与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与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以促进自我健康成长与发展。
其次,应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注意显著信息的作用,以及克服“负面信息效
应”的影响。
再次,应通过对信息的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信息对比,以及实证等方式,来印证
与鉴别信息的真伪。从而,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还有,应通过“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和琼斯提出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现、施惠
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
最后,还要克服负面情绪的干扰,注意情绪的调节与控制,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及信息
整合法则,如平均整合法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来纠正信息的非理性化与负面情
绪的干扰,以及社会认知和信念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