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 简述知觉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答: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基本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2.简述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
答:(1)刺激物强度的影响。(2)活动性刺激物的影响。
(3)重复性刺激物的影响。(4)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影响。(5)知觉情境的影响。
3.简述社会知觉及其种类。
答: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可以定义为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他人的知觉(2)自我知觉(3)角色知觉(4)人际知觉
【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归因偏差的克服。
答:常见的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2)认知性归因偏差;
(3)动机性归因偏差;(4)其他归因偏差(性别的归因偏差、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的克服:
(1)通过归因训练,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即长期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积极有效的归因倾向)。通过归因训练,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消除归因偏差。在归因训练时,对成员所做出的符合实际的、积极有效的归因应及时地给予强化,鼓励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风格。
(2)要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和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并促使他们将其工作的成败归因于自己努力、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克服与矫正遇事总是抱怨客观条件不好,归因于运气太差、任务太难等不良的归因倾向。
(3)要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以控制的因素(努力)来归因,少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能力)来归因,克服成员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太低、自信心不足的偏差,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努力的行为,来改进工作与提高工作绩效。
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即学习与观察其他成员正确归因、改进行为并取得成功的典型实例(包括文字、图片与影视材料等),使大家效仿与学习正确有效的归因方式与行为,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2.联系社会知觉对管理工作的影响谈谈社会知觉的应用。
答:(1)对人的知觉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看法与评价,这种评价对管理工作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影响人事任用与面试。要决定是否聘用某人,或把某人安置到何种岗位上,而试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同 的面试主持人对同一应试者做出的判断、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在面试中,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在最初几分 钟里给人的良好印象尤为重要。总的来说,面试中更为关键的不是如何留下好印象,而是不要留下坏印象。
(2)影响绩效评估主管人员的知觉对下级的绩效评估具有很大影响。由于绩效评估关系到职工的普级、调薪, 与职工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主管人员在进行评估时,应尽可能采用客观标准,在必须进行主观判断时,应 瞥惕知觉中的各种弊端,防止可能的知觉歪曲。
(3)影响对职工努力程度的评估。对员工的评价,既要重视他的工作绩效,也要重视他的努力程度。对于一个组 织来说,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般来说,评估职工的努力程度往往根据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其中会 存在一定的知觉偏见和歪曲。
(4)影响职工的忠诚度。任何组织都希望其成员忠于自己的组织虽然对本组织的忠诚并未列入绝大多数组织的 考核范圈,但是主管人员如果怀疑组织中某个成员的忠诚,则会不利于此人以后的晋升。评估职工的忠诚度也依赖主观判断。
【论述题】
3.联系实际论述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答:为防止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干扰以及克服社会知觉的障碍,还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1)要注意通过社会化与再社会化途径,在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中,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 人、认识与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与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以促进自我健康成长与发展。
(2)应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例如,“聪明品质”对“热情助人者”有积极 意义,而对“冷酷无情的盗贼”或“虚假热情的骗子”是消极意义);注意显著信息(如“身残心不 残”、“人穷志不短”)的作用,以及克服“负面信息效应"(印象形成中消极信息作用大于积极信息)的影响。
(3)应通过对信息的正确类化(以一定的信息标准将人的特征归类)、运用图式(即经验中 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的认知系统)、信息分化、信息对比,以及实证等方式,来印证 与鉴别信息的真伪。从而,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4)应通过“登门槛”效应(即提出“先小后大”要求的得寸进尺策略)、“门面”效应(即提 出“先大后小”要求的讨价还价策略)和琼斯提出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现、施惠等印象管理 策略,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
(5)还要克服负面情绪的干扰,注意情绪的调节与控制,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及信 息整合法则,如平均整合法则(即将好印象和坏印象加起来,再取平均数形成总体的印象)、叠加 整合法则(即将好印象和坏印象叠加在一起形成总体印象)、加权平均整合法则(即对极重要或 次要的品质印象予以不同的加权比例,再取平均数,形成总体印象)等,来纠正信息的非理性化与负面情绪的干扰,以及社会认知和信念的偏差。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某市“奔驰车撞人”事件发生后,公众的心理及反应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起初在不知道肇事者是何许人的情况下,只是围观并表示谴责,但是当人们听说肇事者声称“我爸是市长”后(后证实并非如此),群情便开始转向围堵长达五个小时,公众不仅要求警察现场做笔录,而且要求给肇事者拍照等等。
1. 运用晕轮效应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1)晕轮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指在刮风的前一天夜里,在月亮周围出现的大光环(也称月晕效应)。晕轮效应也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现象,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如消极的有“扫把星效应”;积极的有“爱屋及乌”、“追星族”效应等。俗话说:“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就是这意思。
2.谈谈在绩效考核中如何克服晕轮现象。
管理者了解和研究晕轮效应,有助于克服以偏概全的思想方法,也有助于了解其他人产生这种偏向的原因,这对知人善任、防止以貌取人有积极意义。另外,有意识地培养并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如“热情”、“正直”、“勤奋”等,可以给人以好感,从而弥补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不足,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