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自考报名学习一网通办!
今天是:2025/06/08 星期日 14:05
自考题库
自考课堂
自考教材
自考视频
联系我们:138888888888
距2025年6月报名时间还有 :
距2025年10月月考试时间还有:
自考学习
自考资讯
自考专业
自考答疑
自考热点
山东自考报名系统
自考成绩查询
自考成绩查询
自考成绩查询
各市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济南自考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考学习 >> 学习资料 >>
山东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复习精要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山东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复习精要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第一节 一般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1.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2.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的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3.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4.对知觉对象作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二、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

(1)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

(2) 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

(3) 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

形状知觉有几个构图原则:

接近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 封闭性原则 良好图形原则 对称性原则 简单对称和共线组合 简单性原则 共同命运原则

 

 

【例题】形状知觉的构图原则有()

A接近性原则 B封闭性原则 C主观性原则 D简单性原则 E几何性原则

答案:ABD

(1) 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单眼深度线索只提供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提供距离和物体厚度的信息。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单眼线索:物体重叠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明暗阴影 运动视差 眼睛调节 纹理梯度

 

双眼线索:双眼视轴的幅合 双眼视差

2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影响因素:(1)物体运动速度。(2)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3)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会导致参照系的不同。运动知觉的种类:(1)真动,(2)似动,(3)诱动,(4)自动,(5)运动后效。

3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集体感觉、听觉、视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反映了事物的整体特性,通过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根据知识经验可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出来的、予以反映的事物既是知觉对象;未被选择出来的就是背景。知觉的选择性与刺激物的大小、强度、对比、重复、运动、新异性和熟悉性有关。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时,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过去知识经验做出解释,赋予含义,并予以命名。理解性与整体性、选择性有密切关系。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白纸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白的,煤块都是黑色的。

四、影响知觉的因素

1主观因素

(1)兴趣差异(2)态度(3)需要和动机(4)过去的经验(5)心理定势

2客观因素

(1)刺激物强度(2)刺激物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重复性(4)刺激物和背景的差异(5)知觉情境

【例题】人们在夜空中很容易看到启明星,这是利用了知觉刺激物的()

A强度 B重复性 C似动 D活动性

答案:A

第二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不同,一般知觉更多强调对客观物体的印象。社会知觉不仅强调对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更像是社会认知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他人的知觉

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的认识。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2)知觉者的主观特点

【例题】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动机、情感、意图的认识,这属于( )

A.人际知觉 B.角色知觉

C.对个人的知觉 D.经验知觉

答案:A

2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识。自我知觉(自我概念)包括物质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心理)自我三要素。也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行为控制与调节等。

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形成过程和重要途径,自我管理的方法。

【例题】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指( )

A.自我知觉 B.自我意识

C.自我管理 D.自我感觉

答案:A

3 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

角色知觉过程包括:(1)角色认知与角色期望结合,发现寻找自己的角色;(2)角色行为与角色评价结合,据此调整并坚信角色行为成功;(3)角色意识与角色确立,并能成功扮演各种角色。

人们对角色行为的辨认往往以一定标准为依据。角色知觉标准:(1)情绪和情感标准;(2)动机标准,;(3)社会地位标准;(4)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标准;(5)个性心理特征标准。

4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人们通过相互感知,彼此形成一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

影响因素:(1)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2)主体本身的特点;(3)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认识。

第三节 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

1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归因是分析说明和推测人的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的过程。

2 归因的内容

(1)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找出人社会行为成功与失败的内部与外部原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等;

(2)社会推论问题研究——即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性、心理素质、个性差异做出正确的推论;

(3)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即根据过去已发生的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将会产生什么行为。

3 归因的理论模式

(1)海德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他将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两种。注意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2)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按照内因与外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常做如下4种归因: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归因能力的大小,归因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维纳的自我归因表

 

不稳定

稳定

内因

努力、情绪、疲劳

能力、聪明、身体特征

外因

运气、机遇

任务难度、环境障碍

【例题】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的是()

A.运气 B.能力 C.任务难度 D.情绪

答案:D

(3)凯利归因理论:他将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分为3种: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和自己的其他行为是否有所不同;一致性资料,与周围其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否一致;一贯性资料,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凯利的三维归因表

一致性

一贯性

特异性

归因于

自己

他人

环境

 

【例题】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

A.社会心理学家凯利 B.心理学家维纳

C.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D.社会心理学家阿希

答案:C

二、归因偏差与归因偏差的克服

1 常见的归因偏差

1.1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性因素,高估倾向性因素

1.2 认识性归因偏差:旁观者与行为者的认知归因偏差的影响。行为者倾向将自己行为失败归因于情境因素,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内部因素,旁观者的归因倾向则正好相反。

1.3 动机性归因偏差

(1)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原因,把消极与失败的结果归因于情境因素。也叫自我服务倾向、自我标榜与利己性归因倾向。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他人的行为涉及自己个人利益与否,也会导致不同归因。某人失败的行为影响大家的利益,大家会认为他能力差;如果失败行为无损大家的利益,他人较少做出个人倾向的归因。

1.4 其他归因偏差

(1)性别的归因偏差

(2)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2 归因偏差的克服

(1)通过归因训练,掌握归因技能,形成积极归因风格

(2)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

(3)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以控制的因素来归因,少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来归因

(4)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学习与观察其他成员的正确归因,效仿和学习正确有效的归因方式与行为。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的深度。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晕轮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三、心理定势现象

心理定势是指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认为老年人必定保守,年轻人办事一定不牢靠;北方人身材高大,豪爽,南方人身材瘦小,精明能干。国籍、民族等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迅速认识自己不熟悉的人,可以依据该人的各种表明特征和线索,进行类型化推理,对其做概括化了解。很可能不符合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就可能产生偏见,对他人造成误判。

四、制约现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条件反射效应。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条件反射的建立。把爱发脾气视为顽固者,把脾气温和视为耳根子软,把青少年与异性接近认为是早恋

五、其他影响因素

线索偏差:人们由于他人言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掩盖而受迷惑,对其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医托、碰瓷、钓鱼等。

迷信心理:有人把长相和人格错误的关联起来。

情绪:激情容易感情用事

投射:以己度人的偏见,个体把自己的特点转移到他人身上。

积极性偏差:过分乐观,以主观善良的愿望看待一切。

后视偏差: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现象产生的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一个人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产生的偏差。

名人效应:依赖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而产生的偏差。

自己人效应: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而产生的偏差。

第五节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一、社会知觉的应用

1 影响人事任用与面试

面试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面试者尽量不要留下坏印象。面试官可能产生知觉偏差,关注非关键内容。

2 影响绩效评估

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种。任务绩效多数可通过客观指标衡量;周边绩效往往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评价。周边绩效评估需要谨慎,警惕知觉中的各种弊端。

3 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技能熟练和高工作效率的积极作用远不能抵消工作态度消极的负面影响。

4 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忠诚度可能影响员工的晋升,评估忠诚度也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经常提意见的员工主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二、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1 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 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3 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信息对比等方式,印证与鉴别信息真伪。

4 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运用

5 采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如平均整合法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

点赞(0) 打赏
山东自考工具
自考报名系统
自考成绩查询
自考助学报名入口
热点资讯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关于我们- 公示公告- 法律声明- 规章制度- 法规政策- 联系我们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 打击利用恶意投诉非法牟利自律公约 | 网络诚信自律承诺书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 | 山东自考通网投诉:010-86200101
鲁ICP备2025139970号| ICP备案 | 鲁公网安备11010802043785号 版权所有: 鲁润(山东)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3 - 2028 HX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