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1 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在各个劳动环 节中的具体权利;《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劳动义务;特定情形下对用人单位和劳 动者利益保护出现冲突时,应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利益。(2 分)
(2)贯彻按劳分配原则。(1 分)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 社会劳动;用人单位应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给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 民族和种族,等量劳动应当取得等量报酬。(2 分)
(3)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和公平保护原则。(1 分)我国劳动法首先明确规定了劳动者有平等的就业和选 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在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劳动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一律平等地 受到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2 分)
(4)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1 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经过相互选择,在平等 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国家制定劳动标准,明确规定劳动的基本条件, 以制约用人单位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 分)
(5)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1 分)劳动关系的确立与运行要求法律制度作保障, 劳动关系运行中出现的当事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必须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处理;劳动关系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及劳 动标准的基准性特点,使得劳动者、用人单位、政府三方代表协商对话机制成为劳动法的原则。(2 分)